当前位置:首页>大宗新闻>正文

亭城之恋

时间:2025-09-13作者:生意社阅读:27分类:大宗新闻

  深秋的滁州,梧桐叶落满阶红。一座以亭闻名的城市,正被一场跨越时空的演出温柔叩响心门。大型实景演出《亭城之恋》在万众期待中于琅琊山脚下正式公演,这不仅是一场视听盛宴,更是一次关于城市灵魂的深情告白。

  夜幕低垂,水光潋滟的湖畔成为天然舞台。随着一声清脆的鸟鸣划破寂静,数百名身着汉服的舞者自林间翩然而出,长袖翻飞,仿佛从历史长卷中走出的精灵。灯光渐次亮起,勾勒出湖心亭台的飞檐翘角,与天上弦月遥相呼应。观众席间鸦雀无声,唯有山风拂过松林的簌簌声,与舞台上的乐音交织成趣。

  《亭城之恋》以欧阳修《醉翁亭记》为文化内核,却并未拘泥于古文复现。演出巧妙采用非线性叙事,将建亭历史、文人雅集、山水情怀拆解重组,通过现代舞蹈语汇与全息投影技术,构建出虚实相生的诗意空间。当主演手持酒盏吟诵“醉翁之意不在酒”时,漫天星辰骤然化作流萤飞舞,地面投影泛起酒觞波纹,整个山谷仿佛都沉醉在千年未变的山水之乐中。

  “我们想展现的不是标本式的历史,而是流动的文化基因。”总导演陈卫在演出结束后表示。这位曾执导过多部国际级实景演出的艺术家,为创作此剧在滁州驻留长达两年。“每次登临醉翁亭,都能感受到某种穿越时空的情感共振。我们试图捕捉这种共振,让它通过当代艺术形式重新激荡。”

  制作团队别出心裁地启用本地居民参与演出。六十二岁的退休教师王建国带领琅琊诗社成员,在“文脉传承”篇章中现场挥毫。笔锋游走间,墨迹通过实时摄影投射在二十四米高的水幕上,化作翩跹鹤影。“没想到练了半辈子的书法,能成为演出的一部分。”王老师激动地说,“这不仅是表演,更是我们与先贤的对话。”

  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)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成为最大亮点。无人机编队时而模拟飞鸟掠过天际,时而组合成亭台楼阁的轮廓;增强现实技术让欧阳修、辛弃疾等历史人物“出现”在观众席间吟诗作对。这些技术应用毫无炫技之嫌,始终服务于情感表达。当最后篇章数百盏孔明灯冉冉升起,现场许多观众情不自禁伸手虚抚,仿佛触碰到了这座古城温暖的灵魂。

  来自南京的文学研究者张教授观后感慨:“演出最动人处在于突破了旅游演艺的窠臼。它没有简单堆砌文化符号,而是通过艺术转化让传统文化获得当代生命力。那些关于放旷与坚守、出世与入世的思考,直指现代人的精神困境。”

  作为滁州文旅融合的重点项目,《亭城之恋》的创排过程本身就是个文化深耕的故事。采风团队走访了百余位当地学者民间艺人,剧本修改达四十七稿。非遗传承人手工制作的绢人成为演出中的重要道具,濒临失传的清流水灯技艺在舞台上重焕光彩。制作人李楠透露:“所有服装纹样都参考了滁州宋墓出土文物,连演员发簪上的璎珞串法都经过严谨考证。”

  演出尾声,主创团队别具匠心地设置了一个没有灯光的静谧时刻。唯有山月清辉洒向舞台,潺潺流水声渐渐隐去,留下无穷余韵。这恰到好处的留白,恰似中国画师的匠心独运,让观众在声色盛宴之后回归本真,体会“此时无声胜有声”的东方美学境界。

  《亭城之恋》的成功不仅在于其艺术成就,更在于它为历史文化名城如何创造性转化文化资源提供了新范式。当千年醉翁亭在现代科技中焕发新颜,当古典诗文融入当代艺术表达,我们欣喜地看到:传统文化的生命力,正存在于这永不停歇的创新传承之中。

上一篇:速度与激战

下一篇:展翼2

相关文章:

1.脆弱2025-09-29

2.致命出轨2025-09-29

3.自然召唤2025-09-29

4.桃色交易(原声版)2025-09-29

5.桃色新闻2025-09-29

6.聊斋志异之桃花劫2025-09-29

7.栀子花开2025-09-29

8.聊天室2025-09-2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