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东北黑土地上一处名为靠山屯的村庄里,最近发生了一桩被乡亲们津津乐道的喜事。村里那个被唤作“山炮”的张铁柱,竟真被大伙儿“扶上了墙”,成了十里八乡交口称赞的能干人。这个故事,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,却饱含着泥土的芬芳与人情的温度,仿佛一幅徐徐展开的东北乡村风情画,真实而鲜活。
张铁柱,人送外号“张山炮”,可不是什么贬义。在东北方言里,“山炮”有时带着点“憨直”“认死理儿”“不太灵光”的意味。铁柱这人,干活一把好手,舍得卖力气,庄稼地里的活儿样样精通,就是性子轴,认准的事十头牛都拉不回,平时话不多,一开口往往直来直去,不懂拐弯抹角,因此以前没少闹笑话,也没少吃亏。村里一些老人提起他,常会叹口气:“唉,铁柱这孩子,实诚是实诚,就是有点‘山炮’,啥时候能开开窍,出息出息?”
转机发生在去年开春。靠山屯换届选举,老支书退休,村里急需一位能带头、肯实干的新领头人。几番讨论,人选难定。这时,几位看着铁柱长大的老党员提了个让人意外的建议:“要不,让铁柱试试?这孩子根子正,心里装着大伙儿,就是缺个机会摔打摔打。”提议一出,议论四起。有赞成的,觉得铁柱踏实;也有反对的,担心他“山炮”脾气误事。最终,抱着“扶一把、带一带”的想法,铁柱被推选为村党支部副书记,主抓村里的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。
“扶上墙”的过程,远非一帆风顺。刚上任,铁柱就啃上了硬骨头——村里那条坑洼不平、雨雪天就泥泞不堪的主路。修路需要资金,更需要协调各家各户占用的边角地。铁柱二话不说,带着测量工具,一家一家地走,一家一家地量,一家一家地谈。他那股“山炮”劲头上来了,认死理:“路修好了,大家伙都方便,咱屯才能发展。”遇到难说话的乡亲,他也不急不恼,就蹲在人家门口,掰着手指头算经济账、长远账,嘴里翻来覆去就是那几句实在话。他的执着和诚恳,反而打动了许多人。资金不足,他带头捐款,并向上级积极争取项目;施工缺人手,他第一个扛起铁锹走上工地,吃住几乎都在工地上。那段时间,他整个人瘦了一圈,皮肤黝黑,但眼睛却格外亮。
路终于修通了,平坦的水泥路直通村外。乡亲们走在上面,心里敞亮了,对铁柱的看法也开始转变。大家发现,这个“山炮”副书记,心里有团火,是真想为村里干点实事。
初战告捷,铁柱的干劲更足了。他又把目光投向了村里滞销的农产品。靠山屯的山货品质好,但以往都是小商小贩来收,价格压得低。铁柱琢磨着要打通线上销售渠道。他自己对电脑、网络一窍不通,就让上大学放假回来的儿子教,从开机、打字学起,一点点摸索着开网店、做直播。第一次对着手机镜头介绍村里的蘑菇、榛子时,他紧张得满头大汗,词儿忘得一干二净,只好憨憨地笑着展示手里的山货:“咱这玩意儿,真挺好,你们看……”这股笨拙又真实的劲儿,意外地吸引了不少网友,订单渐渐多了起来。他还组织村里年轻人成立电商小组,统一标准、统一包装、统一发货,硬是把靠山屯的山货卖出了好价钱,增加了村民收入。
一桩桩、一件件实事干下来,乡亲们彻底服气了。以前那个被认为“扶不上墙”的张山炮,如今成了大伙儿的主心骨。村里谁家有个大事小情,都乐意找他拿个主意;发展什么产业,也都愿意听听他的想法。他依旧不那么能说会道,但他的话却越来越有分量。他用实际行动证明,只要心里装着群众,脚踏实地干事,所谓的“山炮”脾气,那份固执和坚持,恰恰成了最难能可贵的品质。
现在的靠山屯,路宽了,环境美了,乡亲们的腰包鼓了,脸上的笑容多了。提起副书记张铁柱,人们不再戏谑地称呼“山炮”,而是亲切地叫他“铁柱书记”或干脆就是“咱柱儿”。这声称呼的变化,背后是满满的认可与信赖。
这桩“东北喜事”或许平凡,却生动诠释了这样一个道理: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光芒,哪怕曾被视作“山炮”,只要给予足够的信任和舞台,加上自身的努力与坚持,就能迸发出惊人的能量,真正被“扶上墙”,成为乡村振兴大道上坚实的基石。黑土地上的故事,还在继续,像张铁柱这样的故事,也正在东北的许多村庄里悄然发生着,朴实,却充满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