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秋清晨,天刚蒙蒙亮,七十三岁的村民李永福便推开木门,握着那根被磨得油光发亮的枣木棍走向村口。这根长约一米八、手腕粗细的木棍,已在李家传承五代。在李家沟村民眼中,这不仅是普通的棍子,更是被称作“神棍”的存在。
关于“神棍”的传说在李家沟流传已久。据村民口耳相传,光绪年间李永福的高祖父用此棍从洪水中救起七人,民国时期曾祖父用它驱赶匪徒保护粮仓。棍身深浅不一的纹路记录着百年沧桑,一端包裹的铜皮已经氧化发暗,另一端因长期使用而泛着温润的光泽。
“这不是什么神器,就是根普通木棍。”李永福摩挲着棍身说道,“但它见证了我们家五代人的故事。”老人表示,这根棍子陪他走过了六十多个春秋,年轻时放羊用它赶羊,如今走路时当拐杖,“习惯了它的重量,手里没抓着反而心里空落落的”。
随着“神棍”故事在社交媒体传播,这个偏远的山村逐渐热闹起来。上周末,三十多名游客专程前来一睹“神棍”真容。大学生王磊拿着手机不停拍摄:“在网上看到照片就觉得特别神奇,想来亲眼看看。”而村民对此看法不一,老支书张建国认为这是宣传村子的好机会,但担心过度炒作会失去本真。
民俗学者赵文军教授专程从省城赶来考察。他在仔细观察后表示:“这本质上是一种物神崇拜的当代呈现。在传统农村,劳动工具被赋予特殊意义是常见现象,这根棍子因家族记忆和集体叙事而获得‘神性’,反映了民间文化的生命力。”
令李永福意外的是,有网络主播开出高价要购买“神棍”用于直播带货,被他一口回绝。“给再多钱也不能卖,这是祖上传下来的念想。”老人态度坚决,“它记录着我们家的历史,不是商品。”
村委会正在商讨如何合理开发这个意外走红的传统文化符号。村主任表示将在保护前提下适度开发文化旅游,计划建立小型民俗展览馆,将“神棍”作为展品之一,同时展示其他传统农具和生活用品。
夜幕降临,李永福像往常一样将木棍靠在门后。这根普通的枣木棍继续静静地伫立在那里,仿佛在诉说着过去与现在、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故事。它或许没有超自然的力量,但却真实地连接着几代人的记忆与情感,成为这个时代民间文化的一个独特注脚。
专家学者指出,这种现象背后反映出当代人对传统文化日益增长的兴趣,以及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对乡土记忆的追寻。这种自发形成的文化现象,比许多刻意打造的文化项目更具生命力和感染力。
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,越来越多类似“神棍”这样的民间文化符号正在被发掘和重视。它们或许平凡无奇,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,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独特纽带。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,这些扎根于乡土的文化记忆显得尤为珍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