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偏远的西南山区,一条蜿蜒的公路尽头,有一所几乎被外界遗忘的小学。这里没有城市里明亮的霓虹,没有便捷的网络,甚至没有稳定的电力供应。但每到夜晚,一间教室总会亮起温暖的光——那是志愿者们用太阳能蓄电池点起的灯,也是孩子们每晚自习的唯一光源。
这就是“一路有光”公益项目最早点燃的一盏灯。三年前,项目发起人陈远远在一次徒步旅行中偶然闯入这片土地。当他看到孩子们蹲在屋檐下借着落日余晖写作业时,深受触动。“光,对于城市孩子来说再普通不过,在这里却成了奢侈品。”
项目启动并不顺利。第一批太阳能设备需要人力扛进山,志愿者们轮流背着三十多公斤的蓄电池,在陡峭的山路上徒步六小时。当地村民起初并不理解这些陌生人的来意,直到第一个夜晚,那盏灯在教室亮起。
“那天晚上来了七个孩子,第二天来了十五个,第三天整个教室都坐满了。”首批志愿者林小菲回忆道,“有个女孩悄悄告诉我,这是她第一次不用赶在天黑前写完作业。”
如今,“一路有光”的足迹已遍布全国十七个偏远地区,为四十三所学校带去了可持续的照明系统。项目最大的创新在于“技术+教育”的双轨模式——不仅提供太阳能设备,还培训当地教师使用数字教学资源,并定期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开展线上辅导。
在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一个教学点,教师李建国已经习惯了用投影仪给孩子们上课。“以前晚上批改作业要靠手电筒,现在不仅有了电灯,还能通过卫星网络下载教学视频。”最让他高兴的是,去年他的学生中有了第一个考上县重点中学的孩子。
项目运营总监赵媛给我们算了一笔账:一套最基础的太阳能供电系统成本约五千元,可以满足一所乡村学校的基本用电需求。“相比大规模电网铺设,这种分布式新能源解决方案更适合偏远山区,而且环保可持续。”
但最大的挑战不是技术,而是持续运营。每个教学点都需要当地有人能维护设备,为此项目组编写了图文并茂的维护手册,还建立了远程技术支持群。“最感动的是有位傈僳族大叔为了学好设备维护,特意让儿子教他识字。”赵媛说。
资金是另一个难题。项目完全依靠社会捐赠,不敢接受可能附加条件的商业投资。为此他们开发了“认捐一盏灯”的小额捐赠模式,捐200元就能为一所学校提供一年的照明用电。“让我们骄傲的是,85%的捐赠来自普通人的小额捐款。”陈远远展示他们的捐赠平台页面,上面记录着数千笔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的捐赠。
夜幕降临,我们再次来到项目最初实施的那所小学。教室里,二十多个孩子正在志愿者的辅导下做作业。窗外是连绵的群山,窗内是温暖的光亮。五年级的阿依告诉我们,她长大后想当老师:“我要回到这里,教更多小朋友,让山里永远有光。”
临别时,陈远远指着远处其他村寨的零星灯光说:“三年前这里入夜后一片漆黑,现在你看,光正在一点点多起来。”他的手机突然响起,是一条新消息——某基金会决定资助他们在下一个季度再点亮十所山区学校。
返程的车上,我们注意到山路旁竖着新的电线杆。司机说政府正在推进农村电网改造,预计明年就能通上稳定电力。这意味着“一路有光”在某些地区将完成历史使命,但他们并不担心“失业”。
“我们的目标就是让自己变得不再被需要。”陈远远笑着说,“等到所有山区都亮起来的那天,我们就可以安心地离开了。”车在崎岖的山路上转弯,远处村寨的灯火在夜色中连成一条闪烁的光带,仿佛指引着前行的道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