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浙江一个不起眼的工业园区内,一卷长度达1012米的相纸正缓缓展开,上面连续打印着数千张笑脸。这件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官方认证为“世界上最长的写真”的作品,不仅刷新了物理意义上的影像长度,更成为观察中国普通人生活史的一个独特切面。
该作品的创作始于2021年3月,历时两年多完成。摄影师团队采用高精度工业级打印设备,将拍摄于全国各地的肖像照无缝连接制作而成。整幅作品重量超过300公斤,需要20余人同时肩扛才能平稳移动。目前该写真正在申请全球性认证,已有多个国际博物馆对其展出表示兴趣。
“我们最初只是想做一个关于‘连接’的实验。”总策划人李维在接受采访时表示。这位从业二十年的视觉艺术家透露,团队最初测试时经历了多次失败——相纸在打印过程中频繁断裂,湿度控制不当导致图像晕染,甚至发生过整卷相纸卡死在机器中的事故。技术瓶颈一度让项目停滞了将近半年。
真正突破来自一家老牌相纸厂商的介入。他们专门研发了含棉浆比例达35%的特种纸基,使相纸在保持色彩还原度的同时具备了惊人的抗拉伸强度。打印工程师王建国告诉记者:“这种相纸的韧性相当于同等厚度不锈钢薄片的3倍,每延长米可承重50公斤而不变形。”
作品内容的选择同样经过精心设计。拍摄对象涵盖从新生婴儿到百岁老人的各年龄段人群,包括少数民族、残疾人、外卖骑手、科研工作者等不同群体。所有肖像均采用黑白色调,统一在浅灰色背景前拍摄,使整幅作品在视觉上形成奇妙的韵律感。
来自四川凉山的彝族女孩阿呷的身影出现在写真第427米处。第一次面对专业镜头的她略显拘谨,但眼睛里的光芒被完美捕捉。“从来没想过自己的照片会成为世界纪录的一部分,”阿呷在电话采访中告诉记者,“现在乡亲们都说我是从大凉山走向世界的人。”
值得注意的是,这件作品并非单纯追求长度纪录。每隔一段距离,摄影师刻意安排了某些具有特殊意义的肖像组合——比如第203米处并列着一位消防员和被他救出的儿童;第518米处则是一位即将退休的铁路工程师与刚入职的高铁女司机的对视。这些精心设计的并置构成了整部作品的叙事节奏。
社会学教授张明远认为,这个项目在某种意义上构建了中国社会的视觉图谱:“它既展现了个体的独特性,又通过超常的物理连接象征着人类命运的共同性。当这些面孔被打印在同一卷相纸上时,实际上是在提醒我们:每个人都是更大整体的一部分。”
目前,创作团队正在与策展人商讨全球巡展计划。由于作品体积庞大,运输需要定制特制集装箱,展出现场则需要至少800平方米的平整地面。有专家建议将其作为永久性装置艺术陈列,但创作者更倾向于让它保持流动状态。“这卷写真应该走到人们中间去,就像它记录的那些普通人一样,始终在路上。”李维说。
随着数码影像时代的发展,实体照片的物质性正在被重新审视。这卷长达一公里的写真,既是对胶片时代集体记忆的致敬,也是对影像本质的当代诠释。当观众沿着这些面孔慢慢行走,仿佛在阅读一部无声的史诗,每个瞬间都被定格,每个人都在时间长河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。
在完成吉尼斯认证后,创作团队意外收到了大量普通家庭的投稿请求,希望将自己的家庭照片也纳入这个不断延伸的影像长卷。这或许预示着,这个关于连接的故事,才刚刚开始它的第一章。